嘉田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代周 > 第八十三章 魏璘彭晓归来


       高蓉蓉和孟延意,显然都是美丽的女人。

       自从孟延意有了那次惨痛的经历之后。

       她开始拥有了这个寻常女人都有的功能。

       吃醋。

       楚王府的后院无疑是她们二人的较量场所。

       大到随百里无忌参加祭祀,小到王府中二人偶遇。

       都成为了暗斗的战场。

       而无疑,百里无忌成为了其中的牺牲品。

       但此次不同,二人如出一辙地赞同百里无忌的提议。

       高蓉蓉捐出陪嫁中的一万两。

       而孟延意随之捐出了五万两。

       无独有偶。

       卢诗韵遣卢小翠来捐出了三百两。

       这三人让百里无忌重新燃起了希望。

       于是,再一次廷议。

       当百里无忌提出时,再次被泼了一盆冷水。

       六万零三百两,也许是个偌大的数字,但想以此做为女子参与科举的经费,恐怕还是不足九牛一毛,以楚国人口来算,至少十万适龄女孩可以入学,哪怕是只有一成人入学,这点银两恐怕也不够。

       再次受挫,百里无忌还不死心。

       发动众亲卫发布告示,上街募捐。

       经过十天之后,百余名亲卫回禀无一丝一毫收获。

       百姓将楚王的一片好心践踏了。

       百里无忌沉痛地**道:“这些愚民,太落后了……。”

       结果此闹剧终于以百里无忌完败收场。

       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
       此举却激活了王府后院二位王妃的兴致。

       在她们的怂恿之下。退而求次,不再强求女子进入科举,而只是入塾学习。

       楚国第一所女子公塾——潭州女子学堂成立了。

       孟延意以出资最多争到了院令。

       高蓉蓉无奈屈居院丞。

       百里无忌考虑到是女子学堂,不便聘任男性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为先生,建议另找。

       高蓉蓉和孟延意便从陪嫁宫女中选取十余位充当先生。

       师资解决了。

       地点选在了天策府博学院中,另辟一处。

       于是,一切就绪。

       百里无忌以楚王府令,在潭州城告示,招收八至十二岁女童入院就读,且不收学费。

       一个月后,竟无一人前来。

       百姓很实在,这女儿终究是要嫁出去的,放出去,万一有个什么事,嫁不出去不说,还辱没家门。

       高蓉蓉和孟延意开始失望,当初的热情被无情的现实熄灭。

       百里无忌安慰无果。

       于是,怒了。

       次日,廷议。

       百里无忌下令潭州官员,家中有八至十二岁女童者,必须送入学院就读。若不从,则罢官。

       在被千夫所指的百里无忌强行推行下。

       潭州女子学堂第一届终于收到了六十七名女童入学。

       而以王妃为院令、院丞,以楚国官员女儿为学生的潭州女子学堂从此被载入史册。

       自此,做为楚王百里无忌而言,终于摆脱了后院起火之尴尬局面。

       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考虑如何使楚国强大。

       为日后的楚国强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

       寻常百姓不让女儿读书,其实皆出于一个利字。

       与重男轻女无多大关联。

       首先,一个女子尽迟早都会嫁人,嫁了人便是别家人了,先期投入就会白费,而男子不同,自始至终都在家中,投入皆等于日后产出。

       其次,一个女子自嫁人后,生儿育女,怀孕到坐月子,一个孩子就会损失至少一年半时间,若生两个三个,那损失的时间更多,而在此期间,读书与否,和生儿育女无甚区别。而男子不同,自学成之后,日日都可得到产出。

       在百姓心中,女子读不读书无所谓,读了还不是一样生孩子,还能象男子一样入朝为官不成?还能象男子一样封候拜相不成?

       以上才是百姓真正不拥护女子进熟读书的原因。

       这种风俗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,所以百里无忌对于此没有什么纠结,有了这所女子学堂,已经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了,也许,时间可以改变这一切。

       ……。

       这一天,北方传来讣告。

       晋高祖石敬瑭因安置吐谷浑南归一事屡遭契丹斥责,忧郁成疾。

       于六月十三日卒。

       石敬瑭病重之际,将幼子石重睿托付给冯道,希望冯辅立石重睿。待石敬瑭死后,冯道与天平节度使、侍卫马步都虞侯景延广商量,以国家多难,宜立长君为由,奉广晋尹、齐王石重贵为嗣。当天,石重贵即帝位,是为晋出帝。

       石重贵,石敬瑭兄石敬儒之子,父早卒,石敬瑭养以为子。随石敬瑭征战,后晋立国,为太原尹、北京留守、知河东节度事。天福三年封郑王,六年徙封齐王。石敬瑭有六子,五子早死,幼子石重睿年幼。石重贵以长而立。

       儿皇帝终于死了。那个卖国的狗奴才桑维翰想来也没多少阳寿了。

       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,向契丹通报晋高祖石敬瑭死讯,景延广以为对契丹可以称孙而不宜称臣,宰相李崧则以为应称臣,冯道左右于两者之间。晋出帝最终采用了景延广的意见,在向契丹告知敬瑭死讯时,用对等的书式,称孙不称臣。书至契丹,耶律德光勃然大怒,派使节责备晋帝,未事先通报契丹便即帝位。两国关系开始紧张。

       石重贵比起石敬瑭终究有了些许骨气,石敬瑭向契丹称儿,他称孙,但认为国家是对等的,不能臣服于契丹。

       但树心已经蛀空,晋国灭亡指日可待了。

       ……。

       七月初一。

       两个故人来到楚王府。

       那是随杜光庭去青城山学艺的魏璘和杜光庭弟子彭晓。

       这二人的到来令百里无忌非常高兴。

       从此,博学院又能多了两位好先生。

       魏璘很满意百里无忌的安排,他的性格本来就是一个与世无争者,教育学生在他看成无疑是最适合的职业了。

       但彭晓不乐意。

       “某之志向在军戎,还请楚王重新安排。”彭晓说话依旧很冲。

       彭晓说道:“那日闻听楚王说到以猿猴比喻恶人,言及要将他们全部囚于笼中,收于治下。某甚感有理。”

       “呃……。”

       百里无忌有些惊讶,这杜光庭一向以道家,王者无为思想著称。竟教出的亲传弟子却满身一股血腥味。

       “彭晓,这也是汝师父所教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