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田小说网 > 女生小说 > 振南明 > 第三百零四章 收获土豆,收获希望(第二更!)


       他当即被录用,成为了一名文艺队员。

       即将开始新生活的陈老实却觉得有些手足无措,直到现在他都感到难以置信。

       这就被录用了?

       此前陈老实从没有任何的演戏经验,不过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。

       整日里待在田上,面朝黄土背朝天,靠在土地里刨食吃生活。

       他唯一的愿望便是拥有几亩属于自己的土地,不必再给别人做佃农。

       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。靠着开垦荒地陈老实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,唯一的问题是今年的收成可能不会太好。

       但这也没有关系,过上个几年等土地的肥力上来了就会好起来。

       每天吃饱饭,家里有余粮,这就是陈老实的全部愿望。

       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吃上皇粮,一个月拿二两银子。

       那可是二两银子啊!

       如果粮价不再暴涨,二两银子至少可以买一石米。现在虽说不比万历年间,但粮价总体还算平稳,并没有到让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。

       何况,参加文艺队并不影响他继续种地!

       一个月只需要演十场戏,即便算上排练的时间,也能剩下大把时间用来种地。

       陈老实不怕辛苦。

       相反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。真要是让他待在那休息啥也不干他还觉得别扭呢!

       自己耕种就不需要买粮吃,别的花费一年加起来就算是四两银子,一年也能攒下二十两呢。

       二十两!

       一想到这个数字,陈老实便觉得一阵眩晕。

       他这辈子都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够拥有这么多钱,而现在竟然一年就能攒下这么多。

       真是赶上好日子了啊!

       陈老实下定决心在文艺队里一定要好好表现,努力演戏,无论如何要把这份饭碗保住!

       ...

       ...

       五月份第一批土豆成熟。

       御花园里一片忙碌。

       朱慈亲自下地收土豆,在天子的感召下一众宦官、侍卫也纷纷动起手来卖力干活。

       这个场面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。若是被御史言官们看到说不准得上疏直谏。

       大明的皇帝虽然也会翻地,但那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随便装装样子。

       而现在朱慈却是真的去下地收土豆,如同一个普通的农户。

       当然没有人能够理解此刻朱慈的心情。

       土豆如果大面积推广解决的可是千万百姓吃饭的问题。

       满清为什么可以养活几亿人?不就是因为靠着推广土豆这种高产农作物吗?

       土豆做主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,在欧洲就是如此。

       看看欧洲人的餐桌哪顿少的了土豆?

       薯条、炸土豆、土豆饼、土豆泥...

       比起稻米、小麦,土豆当然算是粗粮,但却有着这两样作物不具备的优点。

       土豆对土地的要求很低,随便哪块荒地都能种,其又极为耐旱耐寒,正好适合小冰河的气候。

       眼下朱慈虽然竭尽全力抑制粮价上涨,但粮价仍是万历年间的两倍。

       一想到有不少百姓因为买不起粮食而饿死,朱慈便觉得痛心疾首。

       但推广土豆后就不用再担心这种情况发生了。

       土豆的亩产量很高,即便是气候条件恶劣也不会减产严重。

       穷困的百姓吃不起米面总归是吃的起土豆的。

       眼下先得解决温饱问题,随后才是追求生活质量。

       朱慈在田间挥汗如雨,刘传宗看的心疼,要上前拿方巾替朱慈擦汗,却被朱慈拒绝了。

       “刘伴伴,你且退下待朕忙完了这一阵再说。”

       刘传宗无奈道:“奴婢遵命。”

       朱慈虽然十分注重日常锻炼,经常练习弓马,每天打一套五禽戏,可还是累的够呛。

       农户们真是太辛苦了啊。

       朱慈不过是在收土豆的时候下一回地,农户们却是需要每日都在田间地头劳作,体力的消耗是惊人的,怪不得每天需要吃大量的粮食。

       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没有多少油水,主食自然就吃的多了。

       这更坚定了朱慈增加商税、海税的决心。

       相比于农户,商人尤其是海商这个群体真的是富得流油啊。

       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只对着农民薅羊毛,而对商人太放纵。

       郑芝龙可以靠收海税收到一年一千万两,朝廷为什么不行?

       商人本就攫取了大量的财富,理当多缴赋税,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。

       至于矿税更是必须严格征收。

       自打朱慈宣布全国矿产归朝廷后,这才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收到了两百万的银子,一年保守估计也有五百万两银子进项。

       这都是大钱啊!

       下一步朱慈准备对盐业开刀。

       盐商是不亚于海商的巨富群体,一个个富可敌国。

       作为垄断资源,盐商的收入进项是可以得到保证的。

       大明对盐业本来管理的很严,靠出售盐引来控制上游资源。

       盐引的数量是一定的,所以每个盐商能够分配到的盐量便是一定的。

       但到了明中后期,盐引制度废弛,私盐遍地都是。

       尤其是沿海诸省,到处是晾晒私盐的。

       官府基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拿了孝敬你好我好大家好。可这却严重的损害了朝廷的利益。

       崇祯年间一年的盐税竟然只能收到几十万两,这是何等的可笑!

       即便保守估计,盐税也应该收到一年几百万两。这些盐商真是把朝廷当傻子呢!

       朱慈可不愿意做这个傻子!

       既然开中法已经废弛,那么便要想出一个新的办法来。

       朱慈的初步设想是成立皇明贸易商会之类的机构,作为管理盐业的唯一责任部门。

       这种机构既不是朝廷部门,也不是民间商会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机构。

       当然,此机构是直接对朝廷、对天子负责的。

       这相当于在这个行业树立了一个准入门槛。以前这个门槛是盐引,现在便是会员身份。

       而加入此机构必须缴纳一笔数额巨大的保证金,定期接受监管缴纳赋税。

       当然,盐商们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贩卖私盐。但朝廷不会再妥协了。

       朱慈决定命各地军队严查私盐贩售,一经发现立即逮拿处决,以正国法。

       ...

      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