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十月份,秋天的凉爽已如约而至。
       薛家在给三儿子薛余过着生日。
       “薛余,多余的余!生日快乐!”
       薛研一边玩着扑克牌,一边顺口说着。
       他的话却让万慧来想起了薛余名字的由来。
       去年杨小艳从深圳回来,欢天喜地的告诉万慧来自己怀了孕。
       可是,万慧来却没有告诉她自己也早已怀上了老三。
       这老三的到来,着实让薛德珠,特别是万慧来的压力不小。
       这还要从老何媳妇的工作变动开始说起。
       薛德珠同事兼邻居老何,他的媳妇在街道担任女工委员。
       前年年底曾来薛家闲聊,说是单位给她派了新的职位,也给予了一项陌生的工作,计划生育。
       “领导的口号是,‘消灭小三儿’。”
       老何媳妇说。
       她说者无心,万慧来和薛德珠却是听者有意。
       当时的万慧来已经怀了孕,而且由于身体原因,不适合做流产手术。
       于是,薛德珠坚持要万慧来把这个孩子生下来。
       老何媳妇说这话的时候,薛德珠两口子互相对视了一下。
       他们知道怀孕这件事,老何家里是不知道的。
       而“小三儿“,可不是婚姻里的第三者,而是第三个孩子。
       在城市,最初的计划生育政策,是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。
       事实上,这不只是老何媳妇的新工作,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。
       彼时,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,社会生活开始接近正轨。
       中国的人口出现井喷式的补偿增长。
       从1962年到1970年,净增长了1.6亿人,达到8.3亿。
       统计数字表明,在1970年,平均一对夫妇要生育5个孩子。
       老何媳妇当时接受培训时,被告知“人口生产过剩,已经妨碍了经济的发展。
       从1970年开始,国家逐步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。
       1971年国务院转批了《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》,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。
       “消灭小三儿”只是带有强烈地方话特色的地方口号。
       国家提出的口号是“晚、稀、少”,即晚育、拉开生育间隔、少生孩子。
       后来则将“少”具体为“一个不少,两个正好,三个多了”。
       老何媳妇的工作,最重要的就是动员女职工不要生第三个孩子。
       当时的计划生育工作并没有提到之后的高度,街道上有2000多职工。
       老何媳妇经常要下到企业召集女工开会,宣讲计生政策。
       在当时“恢复生产”为主流的氛围中,老何媳妇的宣传计划生育,自然会占用女工的工作时间。她也因此成了一些厂长不欢迎的人。
       “有一个厂的领导见到我就说,‘你又来了,你脸皮怎么那么厚?’”
       老何媳妇跟薛德珠两口子报怨说。
       在当时,计划生育工作者也没有此后的行政处理权力,老何媳妇和她的同事们的主要“武器”是说服教育。
       可以生两个孩子的政策,让老何媳妇等,第一批计生工作者的压力并不巨大。
       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,人们可以接受拥有两个孩子,特别是如果一个已是男孩的话。
       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居高不下,在启动经济发展的马达轰鸣声中,国家开始考虑推行更为严格的“只生一个”的政策。
       只生一个孩子,对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       在推行这一政策前,1980年,中央专门召开了五次会议讨论是否可行。
       在北方,确实流传着“老大憨、老二精、出坏主意的是老三儿”的俗语。
       1980年3月,作为人口理论的研究者,田雪原受邀参加了五次座谈会。
       讨论的焦点是,实行只生一个的政策到底可行不可行。
       座谈会的讨论非常热烈,每个人都知道,他们所决定的,将要影响中国的每一个家庭。
       一些现在看来很奇怪的问题,也被慎重地看待。
       一名同志提出,民间有种说法,头胎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憨傻,如果施行一胎政策,会不会导致国人的智力水准下降?
       有人提出,如果只生一个,会导致若干年后,出现大量的421家庭。
       这种家庭,就是四个老人、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。
       这会导致老年人比例过大、年轻的夫妇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。
       而也有的专家回应说,考虑421的2,都是独生子女,本身概率偏小,加之老人的自然死亡率,这种家庭不会太多。
       这五次座谈会,持续了近三个月。
       “只生一个”的决策被确定下来。
       当年9月25日,**中央发布《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**员、共青团员的公开信》,提倡“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”。
       而这个时候,万慧来已是生了“小三儿”的人了。
       春天的杨小艳怀孕的时候,万慧来已有了几个月的身孕。
       其实薛余的名字,早在怀上他的时候,万慧来就给他起好了。
       在她的心里,薛余,却是多余的余。
       在薛余生下来的半年后,一个冬夜里,杨小艳,也在同一间妇产产院,生了小孩。
       万慧来在那间产院生的是儿子,杨小艳说自己如果住进这间产院,也保准能生个儿子。
       薛余是傍晚八点一刻诞生的。
       杨小艳生的却是女儿,取名叠字杨杨。
       她是过了半夜,凌晨四点才出生的。
       所以,薛余比杨杨大半年,算是哥哥。
       今年的2月9日,**中央、国务院发出《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》,要求实行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,大力提倡晚婚晚育。
       更加让万慧来感觉,自己的儿子来的不是时候。
       本来杨杨在她眼里,可能没有那么的娇贵,可是,跟自己的儿子比起来,起码人家来的是那样的恰当。
       杨小艳生孩子前,杨柏回来陪媳妇待产。
       薛德珠偶见杨柏,但拱手贺喜。
       “我应该恭喜你才是!”
       薛德珠听了有些发懵。
       “不是说好了,我女儿给你儿子做媳妇嘛!但是有一点,你必须答应!”
       薛德珠听了,气乐了:
       “杨柏,你这人太霸道了吧,我儿子说娶你姑娘了吗?你硬给我儿子安了一个媳妇,还要跟我讲条件?”
       “要说这个条件,你答应也得答应,不答应也得答应。”
       “为什么?”
       “因为我女儿。是农历十五生的。这老话不是说,初一、十五娘娘命。我女儿要是娘娘,嫁给你儿子,你儿子是什么?要是在古代那是皇帝呀。”
       薛德珠听了哈哈大笑。
       “还有第二个条件,你老薛听了,保证高兴的答应!”
       “什么条件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