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慧来说:
       “小艳,那你不上班了?”
       杨小艳放低声音,故作神秘的说:
       “想不想知道我的第二个喜讯呢?”
       万慧来用疑问的表情看着杨小艳:
       “难道你放着铁饭碗不端,去出摊位,是你说的第二个喜讯?”
       “当然不是。我还上我的班。只是那个摊位上请来人照看就好了。关键是我现在呀,有货源喽!这才是喜讯!”
       万慧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:
       “什么货源?货源?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
       于是,杨小艳便给万慧来慢慢讲起了杨松和杨柏在深圳创业的故事。
       杨柏考上一个工作岗位的事情,万慧来已然知晓,她还开玩笑说:
       “你们家杨柏真是后知后觉,从学校都毕业这么多年了,才发挥出来上课听到的知识内容。”
       关于杨松,在他没有找到工作后,就再没有听杨小艳说过他的消息。
       杨小艳说,杨松开始去深圳的时候,由于考不上那些招聘的工作,就只能到车站帮人扛行李赚生活费。
       好在,杨松的心态很不错,对于去深圳也有着长期的打算。
       一天,一位港商给了他一块巧克力。
       巧克力的甜蜜味道,让杨松觉得那是人间最美味的食物。
       而巧克力来自香港,他想香港也许真是人间天堂,该去试试才对。
       于是杨松只身一人,到了香港。
       打零工的身份让他受尽了白眼和歧视,但目前,也只能靠这个暂时养活自己。
       做零工时,杨松认识了一位看仓库的退休英文老师。
       这位老师,当时身体不好,杨松经常热心帮忙,一来二去,两个处的很近。
       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,没怎么学过英语的杨松,开始自学英语。
       没过多久,他英文水平突飞猛进,甚至能假装abc了。
       从此,杨松过上了与以往不同的生活。
       很快,他找到了一份销售服装的工作。
       由于特别勤奋,并在后来成为一名销售经理。
       后来再次遇上那位港商,在他的指点下,杨松将省吃俭用攒下的9000元港币投进股市,没想到,半年之后就赚了25万。
       这笔钱在日后成为他创业的第一桶金。
       那位英文教师要在深圳创办一家服装公司,请了杨松做为深圳的代理合伙人。
       万事开头难,公司创建初期,可谓“两袖清风”。
       唯一的基础就是搭起的不到百平方米的活动房屋。
       要在这里建公司,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钱、人,再后来就是市场。
       于是,杨柏在杨松的劝说下,也辞了职,和哥哥一起做这家公司。
       杨柏开始的感觉,曾经过惯了“供给制”的生活,一下子抛开了“铁饭碗”要自己找饭吃,谈何容易。
       仿佛飘进大海的一叶扁舟,不知驶向何方。
       其一,借鸡生蛋,培育自身造血机能:
       怎样再次筹措资金?
       而向市场,在“借”字上做文章。
       于是,就公司现有资产按市价估算去贷款。
       于是,服装公司真的在一座大厦中,慢慢的发展壮大起来了了。
       杨柏亲眼见公司的初步建设过程,真心的想和杨松好好的做下去。
       这个决心,就已然说明了问题。
       而杨松早在1978年时,他就看懂了改革开放的政策。
       冲破了以前思维的条条框框。
       但是,回到家里,当时都不理解什么是改革开放。
       是不是坐下来就开放了?
       后来来到深圳,大家理解了,市场开放是要放人家进来,自己更要走出去。
       让一些人眼里的资本家进来,这需要胆量。
       跟香港人合资办厂,这对于杨松和杨柏兄弟来说,是一个很大的步子。
       首先是他们心理上的。
       但杨松是这样跟杨柏说的:
       大不了,你就一份工作,还可以再找回来。
       我呢,来深圳本就是一穷二白,实在不行,无非就是打回原型。
       所以,依杨松的态度,就是一拼到底了。
       杨柏想,自己在工作在东北已经丢了。
       来到这里,如果也只是打工,挣点有数的钱,也是可以的。
       但想到和杨小艳分居两地,撇家舍业,还是有些不值得的。
       如果像杨松所说,来深圳就应该顺应形势搞创业。
       全国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,只有这里有,为什么不好好珍惜?
       而且深圳的不少香港人一次次来内地考察。
       他们认为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错的,更是值得相信的。
       特别是杨松得到了那位港商的指点后,迅速得到了第一桶金。
       他的信心和勇气也倍增,更让杨柏觉得,时机也许真的就是在身边。
       于是,他们想都不想的,就抓住了这次投资机会。
       公司刚刚成立,在深圳,他们一个政府官员都不认识,也听不懂当地人讲话。
       可贵的是到处都是外地人,很多深圳人不得不说普通话。
       杨松他们一点点的给公司的手续跑审批。
       香港的合伙人说:
       “还没有批下来的话,你就先把设备买进来,只能先有鸡蛋后有母鸡了。”
       杨松和杨柏当时也很矛盾,直到批下来才放心。
       几个月后,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。
       一是,合资企业要搞审计。
       他们又不懂会计。
       他们只好让杨小艳的会计同学跑来帮忙弄了账。
       二是,合资企业没有上级监管单位,外贸的和内贸的都不管。
       只要有了事情,就不知道找哪里才好。
       后来,听说,成立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暂时管理。
       而且,在任何地方做生意,都应该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。
       好好的学当地的语言,也是做生意的一个很关键的事情。
       总之,当第一批服装出厂后,他们的喜悦是无法表达的。
       杨小艳去看杨柏的时候,正赶上杨松和杨柏商量着要把厂里的服装销向东北。
       而正在这个时候,光复路和黑水路的批发市场刚刚启动。
       各方面的政策都非常的好。
       杨小艳看着杨柏厂里生商的时尚衣服,相当激动,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
       他们看着杨小艳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       “不仅你感觉穿着好看,还要穿给别人看!”
       当杨柏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杨小艳时,杨小艳说:
       “我能行吗?只是当个模特还行。”
       杨柏说:
       “自己家人不行,谁还能行?”
       于是,决定让杨小艳在上班的空闲时间,监管光复路市场的摊位。
       万慧来听了,也非常的惊讶:
       “真没有想到,他们发展的这样好!”
       杨小艳再次把衣服拿出来说:
       “这些都是杨柏厂里生产出来的,就是当纪念品存放,你都要收下。怎么能还回来呢?”
       万慧来听了,点点头说:
       “那当然,我怎么可能不收呢?还要利用周末的时候,穿上为你的摊位做模特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