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杨大喜扒厕所的事儿,轰动了整个73栋及附近的人们,
       大家都说杨大喜终于露尾巴了,杀人的事就是他干的。
       杨大喜也跑了两个月,终于被抓了回来。
       案子正在紧张的审理当中,73栋的人们,
       都说这案子,快出头了。背在73栋邻里身上的,
       厕所女尸案的锅,也终于要卸下来了。
       可是杨青夫妇却每次出来,总是不再和邻居们打招呼,
       匆匆低头走过,一副见不得人的样子,
       十分的令人同情。
       七月流火的一个下午,期末考试刚结束的万慧来,
       早早的放了学,刚走进自家的院子,
       就听到一向安静的西屋那边院子传来说笑声,
       “嫂子,你总也不回来就对了,你说这73栋的女人点可真够背的,
       晚上肯定不敢去那个厕所方便,出了那么多的案子,谁还敢去呀?
       可这在家里方便,又让人捡着便宜瞅个够!
       你说东屋这娘两个,就在那流氓的眼皮子底下方便,哎!冤不冤呐!”
       “小点声,别让人听见,我看你这大嗓门,一点也不次于我!”
       “可也是,东屋这娘两个,老了也就罢了。
       这小姑娘要是知道了,可怎么活!”
       这边院子里的万慧来听了这些谈话,如五雷轰顶,
       她逃也似的跑出了家门,大门也没有关,敞开的两扇门扇,
       虽然万慧来已走了很远,但还在那里里外摇晃着......
       杨大喜事件发生时,杨小燕已插队两年了。
       万慧来就在这年盛夏,来到了山海县五七公社第九大队,
       她找到了知青点,终于见到了久别的杨小艳。
       “怎么不见杨柏?”
       “他?早跑回城里了。他才吃不了这里的苦。”
       “那你们?”
       “早就分了!”
       “那你当年白叛变了!”
       杨小艳听后,一愣,随即哈哈大笑。
       小时候的样子,仿佛回到了她们的脸上。
       “见到你可真开心!慧来。”
       杨小艳亲热的挽着万慧来的胳臂,边走边说。
       在万慧来的眼里,杨小艳变的比以前漂亮了,
       其实,从他们每人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,在热烈的欢送会后,
       乘坐一辆大卡车来到了这里插队的那天起,杨小艳的形象,
       在万慧来的心目中,就开始高大起来了。
       起码此时,万慧来羡慕杨小艳的独立和坚强,
       更羡慕她满眼满脸的阳光和自信。
       “转眼你们插队都两年了,过的怎么样?”
       这句话,打开了杨小艳的话匣子,
       也让万慧来重温了一遍杨小艳两年的知青生活。
       他们刚刚下乡插队的那年,正赶上了大旱的年景。
       “秋分”以后要种地了,可是地旱的种不进去,
       只好一边担水一边种地。知青要和社员一样,
       一个人一条扁担的两边担有两只水筲,要从很远的地方担水,
       一担水沉甸甸的,压在肩上,累得直不起腰来,
       很多知青肩膀被压破或红肿,一旦歇下来,躺在地上就不想起来了。
       以至于很多日子里,男知青担的多了,
       走起路来肩膀都会显出一肩高一肩低的畸型姿态。
       “尽管挺苦也很累,我们还是咬紧牙关、头顶烈日、日复一日坚持着。
       这就是下乡插队后的第一次考验,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,
       慧来,看我现在不是挺好吗?”
       万慧来听了,打心眼里佩服杨小艳,她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里,
       就是缺少这样的激情。
       “因为你们下乡插队前就做好了吃大苦,耐大劳的思想准备
       小艳,你真行,你不仅好看了,还胖了......”
       杨小艳听了,就更加来劲的给万慧来讲开了。
       到了秋收的季节,其实也是他们格外开心的时节,看着丰收的成果,
       那种激动是过去没有经历过的。虽然他们每天迎着朝阳出工,
       顶着星星收工,一出勤就是两送饭。
       到了深秋,饭送到地里就凉了,有时候将就着吃,
       有时候点点柴火热热再吃。
       繁重的体力劳动,让他们饭量大增,身体也壮实了很多,
       也是看着像变胖的一个原因。
       粮食紧缺的时候,年轻的他们也学会了过节俭的生活。
       白天的劳动是很紧张的,晚上还得挑灯夜干,
       诸如挖干渠和退水渠以及打谷场。
       农闲根本没有。寒冬腊月、北风刺骨,修大寨田、平整土地、积肥。
       冒着风雪,喊着号子苦干的场景让他们记忆犹新。
       春天,如遇大旱的季节,必须浇地才能下种。
       整个春天,很多知青披着小队的羊皮袄,提着饭罐和桅灯,
       拿着铁锹夜以继日地浇地。
       晚上,夜幕茫茫,不见人影,只有月亮和星星的伴随。
       有一次,杨小艳和一个女伴独行在荒野,曾碰到了狼。
       相持了一会,大概是看见她们拿着铁锹和桅灯就跑了。
       那一次,吓的不轻,杨小艳说到这里,还轻拍着胸口,
       便从她脸上淡然的神色,万慧来却能体会到,
       她身上有一种经历风雨后的从容。
       ”整个春天,我们吃住在田间地头,晚风吹得人倦困时,
       就把地头当做枕头......”
       夏天,到了收获的时候,农村称“龙口夺食”。
       凌晨3点,就得起来割地。他们和社员们一样,
       一字排开,一人4垄地。那里的垄很长,有的一里长。
       一位老农告诉她:
       “蹲下来就别起来,不能一会蹲一会起来,不然就坚持不住了”。
       他们顶着烈日,汗流浃背口舌干渴时,就跑到水渠旁,咕咕地喝个饱......
       经过这两年的劳动锻炼,他们知青插队生,
       学会了锄地、间苗、撒粪、割庄稼、赶车、耕地等一系列农活,
       有的同学还成了全把式,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被社员们评为全劳力(拾分工)。
       一年下来,她挣了420多个工。当然每个工7角,扣除伙食摊销等,也余不下多少。
       但这种收获是却是激动人心的。
       晚上经常开会开到晚上11点多钟,加上白天的劳累,真是困得要命。
       如果不开会,就到社员家帮助扫盲。经过两年多的时间,
       村里的一些社员在他们的帮助下脱了盲,能阅读看报了。
       他们下乡知青把文化知识带到了农村,
       使落后的农村接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和新鲜事,
       从而使不少文盲农民走出了愚昧,开始接触到新型的文化知识。
       这也给封闭的农村注入了更多的活力......
       知青点(宿舍)门口,坐落的是一个小队的谷场,
       有一次,由于看场人不慎引起了熊熊大火,黑烟滚滚。
       他们发现后,知青们没有一个害怕不前的,
       奋不顾身地投入救火。
       有的衣服被烧破了也全然不顾,冲在救火的最前列,
       与火魔进行顽强的搏斗......
       插队生活有时候是苦涩的,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是艰苦的,
       但凭着年轻人的毅力和朝气,
       他们闯过来了,从他们脸上,
       万慧来看到的是无比的自豪和快乐。